

為落實《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修訂)的通知》(穗府規〔2020〕1號)《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19〕6號)等文件精神,優化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體系,提升廣州市基礎研究創新能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23年度首批申報指南于3月15日在“廣州科技大腦”上線發布,接受廣大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申報,引起了各大媒體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為便于廣大科研單位和科研工作者準確、全面、完整把握科技政策要點,推動市級財政科研經費真正服務于科研工作需要,3月25日,由市科技局主辦、市科技項目評審中心承辦的2023年度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首批申報指南培訓活動在網上開播,超過1600名科研組織單位負責人、科技項目負責人收看。
培訓會上,市科技局資源配置與管理處、基礎研究處、農村和社會發展科技處、市科技項目評審中心、廣州科技大腦開發團隊有關負責同志分別就本年度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發布安排、主要特點、支持方式、組織方式、材料規范、申報程序以及廣州科技大腦使用功能進行了講解,并就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2021年)等3個項目指南的具體申報條件進行了詳細解讀和咨詢答疑。
政策支持額度顯著提升,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加大
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2021年)擬投入財政支持總額超過2億元,單個事項最高補助可獲得3000萬元,在廣州市從事新藥臨床研究,開展第二類及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研發,獲得GLP、AAALAC認證及GCP新建成I期研究病房并投入使用,在穗GLP、CRO及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均可按照不同條件享受政策支持。除此,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首次增設“視同市級科研項目立項”內容,對于入選新藥臨床研究和醫療器械產品研究項目的機構還可推薦1名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視同其承擔1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
基礎研究類項目按照《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工作方案》的有關規定,納入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試點,項目組織單位在項目申報、專家評審、立項推薦到合同變更、中期檢查、驗收等全過程擁有充分自主管理權,可自行制定項目管理辦法或規程開展項目遴選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納入簡政放權的項目全面實施經費使用管理“包干制”。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在全國首創“五個一”聯動式驗收模式(即“一篇論文、一項專利、一個項目、一項獎勵、一個職稱”),項目負責人在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實施期凡以該項目資助形式獲得以上5種情形之一且經費使用符合規定的,由組織單位審核后通過驗收,可不組織技術專家評審。今年該項目將全部面向35歲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預計將支持約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支持方式優化調整,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對廣州市科技計劃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優化,將“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生態優化” 的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與科技計劃體系緊密結合,提高政府主導的科技資源配置效益,構建了分類有序的市財政科技經費“3+3”資助方式,即3種前資助資助方式:競爭性前資助、協議類前資助、定向組織前資助;3種后補助資助方式:政策性后補助、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新的資助方式,大幅減少了傳統依賴專家同行評議的競爭性項目支持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拓展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等創新評價機制,引入風險資本、銀行機構等參與評審,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與資金鏈加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