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
暢通企業捐贈基礎研究渠道
“基礎研究是新發現的根本,沒有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重大發現?!比涨?,正在北京參加全國人大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步伐加快,未來必將有更多原創性成果在大灣區產生,并有力支撐現代化產業發展。
微生物科學既是一門基礎學科,又與產業有著密切關聯。吳清平在該領域深耕三十余載,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他所提出的建議大部分都與微生物有關。
今年,他提出設立“中國微生物組與精準應用”重大創新專項的建議,其中構建國家微生物組學大數據庫、搭建微生物多組學研究平臺及生物信息分析超算平臺等觀點,均瞄準微生物領域的基礎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今年參會,吳清平也帶來相關建議,旨在促進全社會形成重視基礎研究的共識,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
“廣東在引導社會資金捐贈支持基礎研究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便出臺政策,大力倡導社會力量設立支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基金,為基礎科學研究提供捐贈,并積極推動公益事業捐贈依法依規稅前扣除?!眳乔迤秸f。今年,他建議總結政策實施經驗,優化實施細則,例如將政府設立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管理機構納入公益性稅前扣除資格名單,明確企業向這類機構捐贈的基礎研究資金可享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優惠,進一步暢通企業捐贈基礎研究的渠道。
在吳清平看來,做科學研究靠單點突破是很難的,必須建立系統性創新平臺,打造系統性創新能力,形成完整的創新鏈。
以微生物科學為例,吳清平說,一方面,菌種資源庫與科學大數據庫的建立為開展基礎研究提供了平臺支撐;另一方面,在產業鏈下游,通過建立微生物產業園推動成果落地轉化,能夠促進微生物在工業、農業、醫藥和環保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一株微生物就能造就一個大企業,一群微生物就能形成一個大產業?!眳乔迤秸f,在我國,微生物學科與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吳清平透露,目前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在肇慶大旺國家級高新區打造國際化高活性功能性微生物菌種定制中心,進一步延伸微生物學科的產業鏈與創新鏈。
依托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2018年以來,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還整合境內外研究力量,與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專家合作,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一步幫助我國在微生物領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產品。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
推進研究型醫院建設 加快醫學創新成果落地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獨特區位優勢,集聚了華南區域頂尖醫療資源、龐大的臨床研究病例、完備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擁有雄厚醫學基礎研究實力及對外開放優勢?!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醫學科技創新帶來了巨大發展空間。
宋爾衛建議,要進一步推進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帶動打造“基礎研究—臨床研究—成果轉化及產業化—臨床應用”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從而推動醫學創新成果加快落地。
近年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瞄準醫學科技創新前沿,致力于走研究型醫院道路,推動更多“從0到1”的醫學自主原創,實現臨床發展和醫學研究齊頭并進,孵育了一批醫學科技成果。
在研究型醫院發展思路引領下,該院各項工作步入“快車道”。醫院擁有11個國家重點???,幾乎所有??贫紴閺V東省重點???,疑難病癥診治能力突出。
宋爾衛帶領乳腺學科團隊從最早開展保乳、保腋窩手術中深入研究,發現了腫瘤免疫微環境重大機制,并提出了保乳改變腫瘤周圍組織免疫微環境有利于更好根治乳腺癌的“腫瘤生態學說”,引起國際矚目。為推動這些科研成果轉化到臨床,更好地為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去年他還倡導發起了中國乳腺癌產學研創新聯盟。
目前,該院轉化了“乳腺癌預后和化療敏感性檢測試劑盒”“腫瘤特異抗原多肽疫苗”“智能化心肺可穿戴設備”等多項科技成果,并在廣州黃埔區以及佛山南海區分別布局院士工作站和產學研轉化研究所。
“我們將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先行先試國際先進藥品和前沿醫療技術政策,在臨床和轉化研究上與國外研究機構加強交流合作,致力推動新藥制劑、醫療器械、新診療技術方法的研發?!彼螤栃l說。
他認為,研究型醫院的建設,是推動醫學創新落地的關鍵,“我們建設一流研究型醫院,著力打造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平臺、醫學數字孿生創新平臺、臨床研究平臺、創新醫療轉化技術平臺、創新聯盟的全鏈條研究平臺”。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正如火如荼推進。如何進一步推進大灣區在醫學臨床科研及轉化上的交流合作?宋爾衛建議,要進一步推進研究型醫院的建設,完善產學研機制,實現從“臨床—科研—臨床”的閉環;要營造寬松有序的政策環境,加強引導國內外尤其是港澳投資者在大灣區投資;搭建大灣區轉化醫學中心,鼓勵大灣區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強強聯手開展科研轉化合作;建立國際化的醫學科研骨干技術人員培訓基地,加強國際間診療合作;加強生物醫藥前沿領域、中醫藥特色領域等方面的深入創新合作;以大灣區內一批頂級醫院為中心組建醫院聯盟、??坡撁嘶蜥t學創新共同體,發揮輻射引領擴大效應。
南方日報記者 李秀婷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許為鋼:
造一流創新平臺要勇于解放思想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平臺”和“人才”成為突出的關鍵詞。
如何打造一流創新平臺,使其成為集聚高端創新要素的“強磁場”?如何更好地引進優秀人才,讓科技人員干得安心、舒心、盡心?全國兩會期間,河南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許為鋼。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許為鋼認為,河南建設創新平臺,首先要考慮的是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搬陨綄嶒炇覍氖窍冗M的信息技術,神農種業實驗室對應的是種業創新,只有把平臺建設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才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彼f。
平臺建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拔覀兊哪繕耸谴蛟旌幽项I先的創新平臺,這意味著我們要做大做強自身優勢?!痹S為鋼說,建設黃河實驗室,河南既有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研究優勢,又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強力支撐。
“在平臺建設和規劃方面,要打破一些條條框框?!痹S為鋼說,過去更多的是由科研教學單位承擔創新平臺建設,現在要注重發揮企業的作用和力量,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比如宇通客車、中鐵裝備、牧原食品、雙匯食品等,這些中外聞名的企業也有能力建設一流的引領性平臺。
許為鋼認為,在平臺建設中還要注重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和創新?!拔覀儾荒鼙贿^去一些陳舊的管理體制和辦事方法限制、束縛,要勇于解放思想,把‘事情干得成,事情干得有成效’這一原則作為可干不可干的重要判斷尺度?!?/p>
由于種種原因,人才是當前河南科技創新的一塊短板?!案纳苿撔颅h境,讓河南成為全世界有志之士的聚集地,至關重要?!痹S為鋼建議進一步創新引才方式拓寬引才渠道,不僅要注重引進大家名家,還要著力引聚中青年高端人才、優秀人才。
“這些人才朝氣蓬勃,有才華有能力,但是往往身上還沒有‘光環’,不是教授或院士,不太符合政府出臺的人才管理辦法標準?!痹S為鋼表示,引進這類人才對企業來說不是問題,但對科研單位來說束縛就很多,需要進一步完善機制,不拘一格引進人才,消除阻撓人才引進、選拔和培養的障礙。
談到河南把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放在“十大戰略”之首,圍繞科技創新正在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許為鋼滿懷信心:“科技人員們都說,河南科學研究的春天到來了!大家都想好好干一場,為科技創新作出新貢獻?!?/p>
河南日報記者 尹江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
做好“有”“穩”“興” 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氨基酸必須作為酶的一部分,才能催化化學反應嗎?”“跳出定勢、不走尋常路的創新思維,值得所有科研工作者細心揣摩與學習?!痹谠u價202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獎成果——不對稱有機催化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再次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15歲考上大學,24歲博士畢業,29歲成為當時河南省最年輕的正教授,47歲當選中科院院士……作為科技工作者的丁奎嶺,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要引領社會的價值取向,要做“獨特”和“有用”的研究?!盎A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建設科技強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必須打牢基礎研究這個根基?!?/p>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作用。為此丁奎嶺呼吁,要進一步加強與優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基礎研究。
雖然興趣驅動下的自由探索確實能夠帶來基礎研究領域的某些突破,但是當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或支撐探索的大科學計劃卻需要有組織地開展。同時,現代科學探索越來越強調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學科交叉,知識生產和學科發展已步入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時代。面對當下資源分散、協作困難、投入不足以及人才短缺等現象,丁奎嶺建議,要從“有”“穩”“興”三個方面進行改善。
“有”,即加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有組織的科研。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基礎研究應瞄準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將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作為高??萍脊ぷ鞯闹骶€。同時,應綜合利用政策、資源和評價等方式,整合力量,協同各類主體,打開學科邊界,深化學科間跨界交叉,產出重大、前沿科學突破。
“穩”,即對于高水平研究大學投入要穩定。建議加大中央財政的支持力度,既穩投入也穩增長。進一步落實《高等學?;A研究珠峰計劃》方案,加強前沿科學中心建設,特別是在建設初期保持一定時間的穩定支持,讓一批高水平基礎研究隊伍能夠真正坐得住、沉得下、穩得住,引導前沿科學中心匯聚人才,發起、凝練大科學計劃,聚焦“從0到1”的原創研究和顛覆性前沿技術探索。
“興”,即加快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人才興則科技興,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發揮引育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建立交叉學科發展引導機制,把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有效結合起來,提高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后備力量。
解放日報記者 洪俊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
加快完成從實驗室到工廠的重要一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我認為科技創新應當從‘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層面來理解?!比珖f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楊華勇說,科學創新強調發現,技術創新強調應用;前者是“從0到1”的基礎突破,后者既有“從0到1”的原創技術突破、又有“從1到10”的小批量試制。
“應用基礎研究離不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試驗探索,但如何從‘10’邁向‘100’、從實驗室邁向工廠車間,這重要一躍需要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深度參與?!睏钊A勇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在浙江,不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高校院所長期以來形成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雙方都從中獲益。不久前,依托省內創新能力突出的領軍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浙江啟動建設首批6家省技術創新中心,以搶占一批前沿技術制高點,為浙江“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楊華勇認為,浙江應持續深入打造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和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推動創新要素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敖裉煳覀円呀浽絹碓角逦卣J識到,政府、企業、院校等各個主體要全鏈條呵護‘技術創新’的成長?!睏钊A勇說,打破舊的體制機制的束縛會帶來陣痛,但當下我們已經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并不斷推動科技體制機制迭代升級。
楊華勇建議,一方面要積極引導企業在研發投入過程中花更多的精力來做技術轉化;另一方面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技術轉化團隊在其中起到通道與橋梁作用,真正把原創技術從實驗室的突破帶到千家萬戶,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當然,技術成果轉化的源頭是原始創新。楊華勇在多年調研和切身經歷中發現,企業往往容易根據市場的導向不斷提出競爭中的熱門技術需求?!耙ㄟ^進一步保護知識產權,關注成果轉化成功后的利益分配,引導企業將技術轉化收益進一步反哺到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中?!睏钊A勇說,要不斷優化科研支撐體系,促進各創新主體提供資源支持,創造條件讓基礎研究者真正甘坐“冷板凳”、坐熱“冷板凳”,讓他們不唯論文牽引、不唯職稱羈絆、不唯學歷固步、不唯獎項搖擺,一門心思研究真問題。
楊華勇相信,隨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為科研工作者不斷“松綁”,興趣驅動、使命引領將貫穿產學研合作各階段的應用基礎研究,吸引越來越多科技工作者為之奮斗。